//2? 【祖傳秘方】 痔瘡三方,不痛不癢一周治愈! 1、【 內痔秘方】:大便帶紅色的血,疼痛感輕,甚至無痛感。每天晚上可用生姜切成條,插入肛門內,第二天清早隨大便時排出。連用七天,(一般就可以除根)治療期間戒辣戒酒。 2、【 外痔秘方】:肛門發癢,伴有脹痛,有異物感,手摸有隆起軟性腫物,便后不易擦凈。每次排便后用溫水或冷水清洗。每天數次用鮮姜汁擦抹患處,?晚上抹完姜汁后,再用干姜粉用香油調成糊狀,敷在外痔處固定一晚,七天一個療程。 3、【配方】:槐樹豆、無花果樹根適量熬水喝,每天兩次,另外加外洗。 【療效】:療效特別好,兩天見效、止血,一般七至十天根治。
- Feb 03 Mon 2020 07:48
2020年雜誌收書時間台中哪裡訂 商管財經雜誌桃園哪裡訂 天下雜誌週年慶訂閱價超殺!time+科學人優惠,再送五大好禮!
- Feb 03 Mon 2020 07:46
2020年美國時代雜誌高雄哪裡訂 2020年Forbes南投哪裡訂 天下雜誌+天下雜誌訂購超優惠?掌握國際趨勢、國內外財經第一手消息?
中國的文字凝聚著中國文化的精魂。可是,中國的漢字文化,你又了解多少呢?本期學而時習,我們一起走進漢字的文化世界。“我”字最早的含義是什么?“我”是第一人稱的代詞,指自己。無論書面語還是口語,都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幾個字之一。你是否知道,“我” 最早指的是一種殺人的兇器呢?“我”是會意字,從戈,甲骨文中的“我”字形如兵器。戈是古代常見的一種兵器。戈者,柲也,長六尺六寸,其刃橫出,可勾可擊,與矛專刺、殳專擊者不同,亦與戟之兼刺與勾者異。戈盛行于商至戰國時期,秦以后逐漸消失。其突出部分名援,援上下皆刃,用以橫擊和鉤殺,勾割或啄刺敵人,因此,古代叫做勾兵或稱啄兵。后來從“戈”中引申出“殺”的含義,因此《說文》中又云:“我,古殺字。”“戈”還可代指戰爭,如干戈,“偃武息戈,卑辭事漢。”可見“我”從單純指兵器,再到“殺”、“戰爭”等義是經過一定的歷史演變的。但何時開始指稱自己的呢?“戈”在古代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武器,能夠激發大家的斗志。戈兵屬于國家的正規軍,《禮記·檀弓下》有大丈夫當“持干戈以衛社稷',因此武士常持戈以自恃。戰爭中持戈的軍隊稱“戈方”,與其他兵種相區別,“戈” 便有了“我們”的意思。西周時期,“我”開始代指自我,正式成為第一人稱代詞。但古代使用最多的還是“余”、“吾”,第二人稱也用“汝”、“爾”, 而不是“你”。“我”、“你”這些現代交際經常使用的名詞是伴隨著元雜劇、明清小說以及近代白話文運動而逐步確立其地位。古代漢語里沒有“她”字?現代漢語中,我們經常使用第三人稱代詞“她”來指稱女性。但在古漢語中是沒有“她”字的,我們表達第三人稱使用“之”或“他”。“他”在宋元的話本、戲曲中可以泛指第三稱的一切事物,包括男人、女人以及其他無生命的東西。“她”的產生是在新文化運動后期,其創造者是劉半農。當時普遍提倡白話文,大量引進了西方現代文化。但在翻譯歐美文學作品時,漢語第三人稱不能區分性別,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不方便。魯迅先生曾嘗試過使用“伊”來代指女性,但“伊”來自古漢語和南方方言(本義并非專指女性)。使用起來一不切實際,二不方便,很難推廣。劉半農在其1917年翻譯的英國戲劇《琴魂》中,試用了自己創造的新字“她”,引來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,輿論爭論十分激烈。隨后,劉半農撰寫學術論文《“她”字問題》,并將文章寄回上海發表。他的新詩《教我如何不想她》更是膾炙人口,表達了一個海外游子對相國母親“她”的思念。劉半農創造了 “她”字,結束了漢語中第三人稱男女表達混亂的現象,豐富發展了漢語言文字。魯迅先生曾高度評價說,“她” 字的創造是“打了次大仗”。為什么古人把家里有女稱為“安”?“安”字上面寶蓋頭,本義為空間,后指“家”。所以“安”為“家中有女”,那么古人為何又如此造字呢,這又反映了古人什么樣的觀念呢?“安”的意思是安靜、安寧、樣和。為何“家中有女”方為“安”呢?原來在古代,女人一個人在外是非常危險的。因為古代多是部落雜居,部落間經常發生械斗和暴力沖突,女子很容易成為擄掠的對象。在畜牧農耕發明后,女子一般不再出外采集,轉而采桑養蠶,織布斷錦,在家足不出戶,負責相夫教子。這樣就減少了拋頭露面的機會,避免了很多外界來的傷害,即“女居家則安”。《詩經·桃夭》中更是描繪了一個如桃花般美麗的女子出嫁時的情景,其中“之子于歸,宜其室家”則反映了古人家無“女”不成的觀念。在儒家倫理看來,也是先修身,齊家,然后才是治國,平天下。而成家始于“婚”,婚姻的本質是家中有“女”,如果沒有女主人,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,因此家中有女方為“安”。“安”經常與“寧”連在一起用,家中有丁方為寧,男女俱全,于是享福得安寧。這其實是古代農耕社會的真實寫照。古代家庭產生后,男耕女織,缺一不可。男主外,女主內,有男在家,可以決定家中大小事宜,方得寧靜;有女在家,負責一家人的飲食起居、照顧孩子,方得安適。一個家庭男女角色不可或缺,因此“安寧”二字也就很少分開,成了生活的常見詞。為什么把購物稱為買“東西”?“東西”是物品的代稱,我們上街購物稱買“東西”。既然方位名詞“東西”可以指代所購之物,那么“南北”為什么不可以呢?一說認為,購物稱“買東西”源于中國古老的周易理論。陰陽五行學說認為:東方甲乙木,西方庚辛金,南方丙丁火,北方壬癸水。東西為金木,具有有形實體和價值;南北為水火,為虛。中國古代購買物品所用之器皿多為“竹木”編制而成,遇水則漏,遇火則焚。因此,上街購物稱買“東西',而不稱買“南北”。另一說認為,“買東西”一詞來自中國唐代集市貿易的“東西二市”。唐都城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又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。其中手工業、商業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東西兩面。由于購物往往需要既跑東市,又看西市,這樣東來西去,來回折返,久而久之,“買東西” 就成了購物的代名詞了。/ 這兩種說法均有一定的合理性。首先,中國傳統五行學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布局。南北多為通渠,“天子坐北而朝南”;東西為實體,故城市商圈多分布于東西方向。在此基礎形成“東西”二市,于是“買東西”也就成了購物的代名詞。打敗仗為什么稱“敗北”?“敗北”就是打敗仗,也引申為做事不成功,競爭或競選失敗。那么,“敗北”一詞究競何義,是戰敗后往北逃跑嗎?“北”在古代漢語中的本義為“背”或“相背”。古時兩軍交戰,若一方敗退則以“背”對勝利的一方。所以“北” 就有了失敗的義項。《孫子·軍事》:“佯北勿從。”這個“北”,也是“敗”或“敗逃”,意為“敵人假裝收逃,不要盲目追趕”。賈誼《過秦論》“追亡逐北”,意為“追殺敗逃的敵軍”。在中國古代漢語中存在大量和方位有關的詞匯,很多均來自周易的卦爻辭,還有一部分來自于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。仔細考察這些詞源,對我們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有極大的幫助。拿“敗北”這個詞語來講,如果我們不知道“北”的古義是“背”或“相背”,就很難理解為什么不可以把“敗北”改成“敗東”或“敗西”,還可能以為“敗北”就是向北方逃跑的意思。看完本期的學而時習,不知道各位詩友是否覺得中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呢?歡迎在下方留言,與我們探討交流。欄目策劃:亦竹;圖文編輯:亦竹
- Jan 27 Mon 2020 00:18
請你講重點【實用技巧篇】
- Jan 27 Mon 2020 00:17
行銷人的第一本書
- Jan 17 Fri 2020 15:28
繞著地球做生意:建立國際品牌價值鏈,從3億到150億元的實戰心法
- Jan 16 Thu 2020 23:48
事務管理
- Jan 16 Thu 2020 23:47
人力資源管理(下)
- Dec 19 Thu 2019 13:24
掌握細節為你加薪
- Dec 18 Wed 2019 23:45
趨勢與循環